阳江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发布日期:2016-10-28 09:58 浏览量:- 【字体:
转载分享:

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阳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阳江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区委、区管委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改革创新,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进一步浓厚,为我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十三五”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投入约200万元将原平冈镇中心小学改建为区公办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逐年提高,达到93.16%,比2010年增长25.15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初中阶段保留率控制在96%以上,全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和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特殊教育良好起步,配备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近年来,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保留率和辍学率均符合省的要求。高中阶段教育明显提升,毛入学率达92.23%,比2010年增长3.45个百分点。

— —教育投入明显加大。教育专项经费全部及时安排拨付到位,实现了“三个增长”。积极发动热心企业家和外出乡贤捐资助学,捐资助学金额1000多万元。累计投入资金1.1亿多元,扩建漠南中学综合教学楼、异地新建中心小学和大魁小学,将原中心小学改建为区公办中心幼儿园,添置一大批教学设备设施、生活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配备符合标准,信息技术设备得到更新,开通互联网,实现“校校通”,办学条件实现了新的跨越。

— —学校布局调整更加优化。先后出台了《阳江高新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的规划(2011—2015)》、《阳江高新区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阳江高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2015)》、《阳江高新区平冈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把原来平西、平北中学整体撤并到漠南中学,将原来大魁小学、吉树小学、柳步小学三所学校师生整合到新的大魁小学校区上课,将中心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及所有分教点四至六年级的学生顺利整合到中心小学新校就读。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全面优化配置了全区教育资源。

— —教师队伍素质有效提升。全面落实教师各项待遇,实现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与公务员“两相当”,落实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政策,促进教师安教乐教,大力实施县域内镇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和“县管校聘”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全区中小学有2名教师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获“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获“省百名优秀德育教师”称号,1名教师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称号”,12人次被评为“阳江市优秀教师”,5人被评为“阳江市优秀班主任”,3人被评为“阳江市优秀校长”。省、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中,我区中小学教师有34人获得省级、市级奖励。

—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重视德育工作,学校无发生重大责任安全事故,全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保持为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十二五期间,我区高考总上线人数468人,本科上线35人。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落实每天阳光体育运动1小时,扎实开展教育、卫生、艺术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全面完成《阳江高新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服务,为全面实现省市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宏伟目标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1、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20年,区内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以上,彻底解决“入园难”问题。持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十二五期间逐步提高。全面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进一步实现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努力办好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新增教师具备本科学历。完成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能力。

2、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基本适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加快社会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逐年稳定增长。教育法制更加完善。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氛围。

3、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资助和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到所有困难群体,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青少年健康素质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有较大改善。基本构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德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深入。推进学校内涵提升工程,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的投入,将漠南中学和平冈镇中心小学打造成为全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继续加大省级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我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能力,校本教研水平有明显提高。

4、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实现全区所有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全省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凸显。

三、改革发展重点

(一)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1、加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统筹力度。逐步把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富余校舍和师资举办幼儿园,推进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和规模。依法落实普惠性幼儿园扶持政策,扶持引导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扩大优质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全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和质量。

2、加强学前教育队伍建设。根据市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和教师配备指导意见,配齐配足公办园师资力量,民办幼儿园参照执行。切实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园长和教师持证上岗。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3、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强化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坚持科学保教,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安全监管,形成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1、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教学体系与内容创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精选内容,优化结构,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开放兼容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在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国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中小学生幸福快乐成长。加强安全文明教育,增强学生抵御不良行为和文明守法意识。加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力度,有效防止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传染病的发生,促进和谐幸福校园的建设。

2、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渠道和方式,建立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和补偿机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步骤地推进中小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城乡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县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进一步消除制度和政策性障碍,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3、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坚持把教育纳入区镇化规划优先发展,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办学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镇区学位紧缺问题,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常住地就近入学,确保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在建成教育强镇和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巩固提高提升教育创强成果,启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工程,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努力办好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

(三)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深入实施《阳江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需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配备,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深入开展送教上门,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需求,逐步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

(四)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公益性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资助和支持,依法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健全民办学校的监管制度和退出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推进继续教育

着力构建由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和学习站点等构成的学习网络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利用三网融合优势,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和各类信息资源库,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挥农村成人文化学校、社区文化站、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作用,创造条件向社会公众有效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企业、社会团体的主体作用,发挥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制度优势,建立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

(六)提升依法治教能力

加强教育行政法治建设,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校、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依法理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以及学校内部各方面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坚持深化改革与依法治教双轮驱动,依法建立健全中小学章程,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的改革,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模式,促进中小学管理与运行规范化、制度化,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完善落实学生资助政策

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资助政策,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营养水平。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餐计划,用好用实中央财政予以中小学生营养餐资金。

(八)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教师评价变单纯考分评价为德、能、勤、绩综合评价,变单一终端评价为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确立“等级+特长+激励性评估”的评价制度,树立“德育+智育+体育=合格”,“合格+特长=人才”的人才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力研究高效课堂生成的途径和办法,通过开展各学科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设计的评比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系列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进和优化网络教研、学科中心组教研,送课下乡等教研形式,不断提高我区教研工作实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和效果。

四、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一)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实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双向结合措施,加大交流合作力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取得高一层次的学历。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科研,全面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完善相关人事制度,通过自学考试等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和学历达标比例。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3、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努力实现山区和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贴达省2016年的标准,按文件要求逐年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4、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考评激励机制。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并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积极推进“区管校聘”管理体制,逐步实行镇村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为中心幼儿园按标准配足教师。按省、市、区的实施方案2016年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机制,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一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村办分教点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严格校长管理工作的考核,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二)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1、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落实“三个增长”,年预算和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

2、拓展社会投资渠道。推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推动有关部门出台教育捐赠便利性措施,落实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

3、提高教育投入效益。加强教育规划与经费安排的衔接。通过科学规划提高教育投入的宏观效益,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制度,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健全民主理财制度,稳步推行会计制度。严格教育经费审计制度,完善监督制度,对虚报数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改造危险校舍,使我区中小学校舍符合国家抗震防灾标准和设计规范,成为安全校舍。坚持完善基础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对平冈镇中心幼儿园北教学楼进行改造建设,对学校旱厕改造为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厕,对辖区校舍进行全面安全鉴定;每年对分教点校舍进行维修。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1、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覆盖全区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2、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到2020年,教育管理人员要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实现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信息化能力全部达标,持证上岗;全区所有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

3、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整合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大力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立电子校务平台,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并根据需要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教育规划实施的领导。成立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加强全面部署,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并将落实“三个优先”的情况、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情况,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2、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提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能力。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扩大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并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3、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基本形成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腐败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树立和维护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对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1、落实责任分工。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

2、加强监测评估。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收集编辑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及时总结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3、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1、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通过培训、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建立教育系统新闻宣传联络协调沟通机制,按照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形成横向和各类媒体密切联系,纵向与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对接的立体化宣传网络。

2、提升宣传效果。提升教育宣传的组织策划能力,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成功做法,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先进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推动教育工作。加大对重大教育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支持媒体对教育事件的全面准确报道,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全面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机构,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管理,提高师生安全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按国家规定的要求,解决校园“五无”问题,切实落实校园物防、技防、人防,提高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安、综治、交通、工商、卫生等部门执法协调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平安健康成长的环境;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附件: